“不关注就不能点餐”“不授权个人信息就不能缴费”“下载小程序才能使用wifi”……在呈现的各种消费场景中,消费者往往被要求通过关注公众号等方式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。强制关注、强制授权个人信息等乱象,活生生地把方便的“二维码”变成了“拦路码”,让不少人在正常消费中平添“闹心”。
不管是公共场所使用wifi,还是在饭店扫码买单,任何的“强制关注”都隐含着一种“不关注就不能xx”的逻辑。说到底,还是利益作祟,商家的“小九九”在于获取消费者信息,提高自家公众号影响力,扩大推送广告的受众面。显而易见,这种“强制关注”极易让人反感。无论是“形式上自愿、实质上强制”的交易行为,还是“无法拒绝的被营销”,不仅会增加泄露信息的风险,更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、自主选择权的侵害。2021年发布的《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明确: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,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,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。
金碑银碑不如消费者的口碑。通过“强制关注”留下“粉丝”,其留存率会高到哪里去呢?对商家来说,应多思考如何带给消费者更多便利,积极在服务和质量上做文章,才是“路转粉”的正途。对消费者而言,要增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,遇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或不当使用,可以直接选择投诉举报。同时,市场监管部门应对部分商家强制收集用户信息的现象予以重视,督促和监管商家在法律框架内行事,严格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,及时惩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,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。